芭比读书网
手机版
扫一扫手机浏览
当前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美的,全球首个!

2025-08-29 12:12:00
浏览:0

10秒。这是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生产一台滚筒洗衣机的速度。

但最近,这家世界级的超级工厂,已经不满足于“机械地”执行生产任务。

在工厂总经理吕宏志看来,它变成了一个有生命力的“工厂新物种”。能感知,能思考,还能自主决策。

是工厂大脑、各种智能体给工厂注入了“灵魂”。8月26日,这家工厂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正式认证为“世界卓越的首个多场景覆盖的智能体工厂”。

究竟什么是智能体工厂,它将赋予工厂怎样的超能力?

“智能体工厂”长什么样

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是一家比较新的工厂,2022年才正式竣工投产。

因为“新”,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智能工厂的一切,从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到精准作业的机械臂,尽数在此落地。

但作为区别于智能工厂的“智能体工厂”,这里肉眼可见的一个不同是,多了些不一般的“员工”。

“美罗1号”是今年5月才“进厂打工”的人形机器人,入职注塑车间。它“毕业”于美的中央研究院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采用轮足式设计,便于在工厂场景下移动。

美的人形机器人“美罗”正在运送洗衣机后桶到质检台

只见它双手稳稳地抓起9公斤重的洗衣机后桶加托盘,将其送至3D质检台。此后它又继续执行消防栓和水压表巡检、注塑机噪声采集、给注塑机润滑油补液等标准化作业。像个真正的工人一样,在车间里穿梭,有条不紊。

在工厂的另一侧,长期运行可靠性实验室,AI巡检机器人“玉兔”正在逐一对每一台洗衣机面板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查。

美的AI巡检机器人“玉兔”正在检查洗衣机面板的运行状态

美的AI研究院院长徐翼介绍,没有“玉兔”前,巡检需要实验员两班倒盯着,一小时查一次,难免有看漏、看错的时候。如今“玉兔”只需30分钟就能巡检一圈,且检测准确率显著提升。它不光会看,还会自己拿主意——当检测到洗衣机完成一项实验后,它能自动操作控制面板启动下一项测试。

“玉兔”能自动操作控制面板

但多了一些具身智能机器人,就是智能体工厂吗?

并非如此。

智能体(Agent),可以是软件、硬件或一个系统。它依托于大模型的理解、生成、推理能力以及可控性的不断增强,具备了“在复杂环境中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

当预判智能体将成为AIGC大模型出现之后最具革命性的技术,美的就开始思考利用智能体赋能业务,解决业务痛点。

美的“智能体工厂”正是从这一思考出发,相对“智能工厂”的概念,“智能体工厂”核心是体现智能体的自主性,即不但能辅助员工提升效率,更具备直接和工厂物理环境交互的能力,将智能机器变成具身智能,它们能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持续学习进化。

但如果每一个智能体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协同,势必会变成“信息孤岛”,陷入效率瓶颈。

美的“工厂大脑”就此诞生,它是美的全栈自研工业智能中枢系统,集成了工业领域大模型推理引擎增强智能决策能力,能让智能体之间联通和协作,激发最大的潜能。

且“工厂大脑”每天都在进化,它的背后是美的的“护城河”:美的制造数据飞轮,每天30亿条工业实时数据持续为“工厂大脑”提供养料,喂养出不断进化的AI。

美的集团首席数字官张小懿表示,在“工厂大脑”的指挥下,工厂的每一个生产要素——人、机、料、法(方法)、环(环境),都不再是孤立的单元,包括各种智能终端如具身机器人、机械臂、AMR(自主移动机器人)、注塑机、摄像头、传感器等,都被赋予了感知、理解、决策及行动能力。

吕宏志则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智能体工厂看成一个人,“工厂大脑”是负责任务调度的中枢,智能体是面向特定任务的神经网络,智能终端是实际执行任务的四肢。

就拿人形机器人“美罗”搬运洗衣机后桶到3D质检台来说,质检数据会实时同步至品质智能体。品质智能体确认部件合格后,通知“工厂大脑”调度“美罗”返回取件。如果检测不合格,则会进一步协同工艺智能体、TPM(全员生产维护)智能体,对注塑机参数优化调整。

整个过程,没有人的干预,问题“发现即解决”,“系统自治”替代了经验依赖。

美的也做了一个调研,目前荆州工厂一共有14个智能体,覆盖了38个核心生产业务场景,并依托美的“工厂大脑”进行协同。实践结果表明,在多个制造业核心场景,智能体以秒级响应完成传统人工小时级任务,平均提效80%以上。

WRCA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评价称,美的智能体工厂的实践,为全球制造业树立了高效、灵活、韧性的智能生态新标杆。

这自然引发另一个思考:为何“全球首个智能体工厂”诞生在美的?

缘起

时间回到2022年末,ChatGPT的横空出世,在全球引起震动,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此前,人工智能发展多年,依旧像是“手工作坊”,每个场景都要定制模型,但如今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泛化能力能实现跨场景复用。

普通人只能模糊地感知世界在发生变化,但作为行内人,美的知道,世界正在巨变,这种变化是根本性的,他们必须参与。

2023年,美的就开始启动AIGC试点,重点探索翻译、对话等基础工具的应用,初期成果验证了AIGC的提效潜力。

2024年,美的将AIGC提升为“四大战略”主轴之一,年投入超10亿元,涵盖GPU算力、垂直模型研发及场景落地。

在推进以AI技术为核心的转型过程中,美的在2024年7月确定了要落地三大AI应用板块:面向消费者的Home Agent,服务企业内部的Enterprise Agent,以及聚焦生产过程供应链优化的Factory Agent。

再把目光拉远一点。彼时,国内外科技巨头纷纷入场,推出各种大模型、智能体产品,像一场“科技竞赛”。但行业的困境也是普遍的,一是苦于没有落地的场景,二是更多为“单点应用”,还无法“全链智能重构”。

而美的的天然优势在于,它涉及的行业、品类、全价值链足够丰富,最不缺的就是场景。仅工厂来说,美的目前在全球就有超过100家工厂。

一个个场景,就是一个个AI技术的试验田。

美的集团企业数字平台应用中心总监周晓玲,成为这个项目重要负责人之一。她留着一头干练的短发,在美的已工作20年。

她不是第一次站在科技巨变的浪潮上,配合公司做大刀阔斧的改革。2012年,她就参与了美的的数字化转型——那对美的来说,是一次“伤筋动骨”但生产效率升级立竿见影的大行动。

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要素,如果没有此前的数字化转型,或许今天“智能体工厂”只能是空中楼阁。

科技的浪潮滚滚向前。这一次,周晓玲和她的团队又站在了浪尖上。

但具体要怎么做,她拉来各个板块的人一起讨论。有制造体系的人,他们最懂场景和痛点;有数字化体系的人,也就是美的企业数字化平台(EDP),他们深谙数字化技术如何与业务融合;还有研发体系里深耕细分技术的团队,包括美的AI研究院、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库卡中国等,要把最新的技术都搬到工厂去。

项目团队的迅速成形,印证了美的在技术底蕴和人才储备上早有深厚的积累。

美的集团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奚伟总结:“为什么美的能做智能体工厂?第一,我们有产业基础;第二,我们有强大的研发基础;第三,我们还有做机器人的基础。”

美的布局“智能体工厂”的初衷已然明晰,至于未来会走向何处,没有人能言之凿凿。但值得关注的是,人形机器人的加入,有望成为关键变量,重塑智能化工厂的范式,驱动制造业从全面数字化向全面智能化迈进。

人形机器人接力“最后一公里”

奚伟说的美的“有做机器人的基础”,可以渊源到2015年,美的逐步入股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库卡,直到完成全面收购。2019年,美的中央研究院又前瞻性地布局机器人领域,组建了机电一体化与智能感知两大技术团队——机电和智能化是机器人的两个核心能力。

这些都为美的进军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核心零部件上的技术积淀。例如,美的自研的2D和3D视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以及灵巧手等关键部件,已经在人形机器人上得到了应用。

如今,在人形机器人“美罗1号”进入工厂注塑车间打工不久,“美罗2号”也进厂了,在钣金车间负责上料。

人形机器人“美罗”在钣金车间上料

奚伟表示,这意义重大。如今的工厂,自动化程度再高,也只能做到整条流水线“从线头到线尾”的自动化,缺失的一环在于从物流供货到线头的上下料,还多靠人工来完成。

上下料的工作重复、枯燥,但“美罗”已经展现出了胜任这份工作的潜能。这就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有可能打通目前自动化工厂缺失的“最后一公里”。

“工厂的生产就像一场接力,自动化流水线已经跑完了前面八九成的赛程,剩下的是传统机器人无法实现智能化或柔性化生产的地方,人形机器人作为工厂里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一个载体,可以去完成最后一棒的接力。”奚伟说道。

而且,有了“美罗”1号、2号,未来还会有“美罗”N号进厂,当一个工厂里的人形机器人达到一定规模化后,就有可能彻底实现“黑灯工厂”的自主作业生态。

眼下的关键,就是训练“美罗”成为“多面手”,让它具备适应多个业务场景、从事多个工种的能力。

事实上,不仅仅是人形机器人“美罗”,在构建美的“智能体工厂”的过程中,原本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更多是做自动化,如今也在暗暗发力AI智能化。

例如,注塑车间物流一共有81台AMR小车(自主移动机器人),此前多基于激光SLAM或者是二维码导航,现在也融合了AI相关技术,在物流智能体的指挥下,具备跨域调度、动态路径感知、灵活换路、行人识别、自主绕障等能力,就像一台台公路上的汽车,在红绿灯、交通标志、交警的引导下可以快速高效将车间物料搬运到位,且不会产生任何的拥堵等车。

AMR小车能灵活换路、行人识别、自主绕障等

再如在干衣机后盖自动锁附工站的自动化线上,库卡最新的“iico协作机器人”是直接站在工人旁边或对面打螺丝,真正实现人机协同,不像以前需要安全围栏阻隔。

此外,库卡“iico协作机器人”还与计划智能体深度协同,即便在多种洗衣机型号混流生产的复杂场景下,也能通过“工厂大脑”实时更新锁附螺丝的程序,实现“什么样的螺丝型号都能打”,无限接近人类灵活高效的柔性化作业。

库卡“iico协作机器人”已能实现人机协同

这些传统机器人的智能化升级,进一步缩短了与“黑灯工厂”终极目标的距离。

务实

“美的是一家务实的公司。”

在走访美的“智能体工厂”时,“务实”这个词高频次地出现。

务实首先体现在战略层面的清醒与危机感。今年年初,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在经营管理年会上表示:“上一个周期的宠儿,如果跟不上变化,就会在下一个周期消亡。”

作为一家身处科技行业的公司,跟上变化意味着加大对核心、前沿技术的布局和投入。美的早就将“科技领先”作为四大战略之一,在研发上投入“真金白银”:2024年研发费用达到162亿元,并计划在未来三年至少投入500亿元,用于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新能源、机器人以及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

“智能体工厂”,便是“科技领先”战略下水到渠成的结果。

务实还体现在,科技可以走得很远很先进,但对美的来说,比起一个劲儿地在前面奔跑,不如让科技落地,真正服务于场景,创造更大的实际价值。所以,所有的研发、技术的布局都有一个业务痛点在牵引。

在技术落地过程中,有着制造业基因的美的,讲究“刚性执行”,又是其务实的注脚。周晓玲举了一个例子,美的人更看重到具体的场景“干中学”,就算这个“人”是人形机器人也不例外。

她回忆整个项目里有次较大的“冲突”,是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希望“美罗”能比约定时间晚三天去往工厂,以便在实验室里做更多的调试。她“残忍”地拒绝了,“‘美罗’需要到真实的场景里暴露问题再迭代”。

务实也意味着将“向全球输出中国制造业智慧”的愿景,拆解为可量化、可执行的阶段性任务。“智能体工厂”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接下来将进一步扩大智能体覆盖的场景数量,持续推动“工厂大脑”进化。

与此同时,张小懿表示:“‘智能体工厂’解决方案将快速复制到集团全球范围内的其他工厂,助力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

这样一个公司性格底色,决定了美的目前虽然只是在“智能体工厂”新范式往前走了一步,但未来还会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田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