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白天玩得太兴奋,晚上可能就会做梦。本报记者 张帆 摄
栏目主持人:张帆
每个人都有过做梦的经历,有时梦里是五彩斑斓的冒险,有时是令人心慌的追逐,甚至还有些稀奇古怪的场景让我们醒来后百思不得其解。做梦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会做各种各样的梦?今天就来一起揭开做梦的神秘面纱。
梦是什么?大脑的夜间小剧场
梦就像大脑在睡眠时上演的“小电影”,它由图像、声音、情绪和想法组成,有时清晰、有时模糊。科学家通过仪器监测发现,人在睡眠过程中会经历不同阶段,其中“快速眼动睡眠期”是做梦最频繁的时段。这时候,我们的眼球会快速转动,大脑活动变得活跃,就像白天清醒时一样忙碌,但身体却处于放松状态,肌肉几乎不会动弹,这是身体为了防止我们在梦中“动真格”而设的保护机制。
人为什么会做梦?
大脑的“夜间工作模式”
关于人为什么会做梦,科学家们有很多有趣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做梦是大脑在整理白天的信息。我们每天会接触到大量的人和事,就像手机里存了很多照片和视频,晚上睡觉时大脑会悄悄给这些信息“分类存档”,把重要的留下,不重要的清理掉,这个过程就可能以做梦的形式表现出来。
另一种观点认为,做梦能帮助我们调节情绪。白天遇到开心或烦恼的事,情绪会暂时“存”在大脑里,做梦时大脑会把这些情绪慢慢消化,让我们醒来后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新的一天。还有研究发现,做梦可能和学习记忆有关,通过做梦,我们能更好地记住白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想法与梦境的奇妙联系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白天反复思考一件事,晚上就会梦到相关的场景。比如考试前紧张复习,梦里可能会梦见在考场答题;白天想念远方的朋友,梦里说不定就和朋友开心聚会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从科学角度来说,白天我们关注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被称为“显性记忆”。到了晚上,大脑在整理信息时,这些深刻的记忆更容易被“调出来”,融入到梦境中。就像我们反复听一首歌,即使不刻意去想,旋律也会在脑海里盘旋,做梦时这些强烈的想法自然就成了梦境的素材。
梦里挨揍、被追逐:
噩梦背后的小秘密
不少人都做过让人紧张的噩梦,比如梦里被人追着跑、不小心掉下楼,甚至挨揍打架,醒来后心跳加速、一身冷汗。其实噩梦大多和我们的情绪有关,当我们白天压力大、心里焦虑、害怕某件事,或者看了恐怖电影、听了吓人的故事,这些紧张的情绪就可能在梦里变成可怕的场景。
小朋友做噩梦可能是因为白天玩得太兴奋,或者听到了让自己害怕的事情;大人们做噩梦常常和工作压力、生活烦恼有关。不过大家不用太担心,噩梦通常不会伤害我们,反而能帮我们释放心里的紧张情绪。
梦游:睡着后 “行动的秘密”
有时候我们会听说有人在睡觉时“梦游”,也就是睡着后突然起来走路、做事情,甚至出门,醒来后却完全不记得。梦游其实是一种睡眠障碍,大多发生在儿童身上,成年人较少见。
科学家发现,梦游发生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这时候,大脑的一部分区域还没完全进入深度睡眠,处于“半醒半睡”的状态。就像电脑没关机就睡着了,部分程序还在运行一样。梦游的人虽然眼睛睁着,但意识并不清醒,对周围的环境反应比较迟钝。
如果家里有梦游的人,要注意在卧室和家里移除危险物品,比如尖锐的东西、热水瓶等,避免他们在梦游时受伤。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梦游现象会慢慢消失,不用过于担心。
做梦是大脑给我们的“夜间礼物”,它让我们在睡眠中也能经历奇妙的旅程。虽然关于梦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但了解这些小知识后,下次再从梦中醒来,你是不是对这个睡眠中的奇妙世界多了一份认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