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日前取得重大进展,在榆树市发现了两件夫余国时期的青铜器。经鉴定,这两件青铜器是夫余国遗物——青铜鍑(fù)和青铜锸(chā),器物器型完整,其形制与吉林市帽儿山夫余墓地出土的器物完全一致。
沉睡两千年
“夫余顶流”破例出库
神秘真容,限定首展,首次公开
两千年前
它们是夫余国时期高等级的随葬品
两千年后
它们历经辗转
被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隆重邀请至馆


青铜鍑和青铜锸
首展首展首展
限定限定限定
东北地区第一个边疆民族政权
究竟多“有牌面”
8月22日起
赶紧来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2F
《长春故事》展区
一起聆听历史的回响

时间:8月22日起(限时两个月)
地点: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2楼《长春故事》展区
预约: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官方公众号(顶流很火爆,手慢无!)


历史文化博物馆小课堂
夫余国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94年,存于东北的北方少数名族政权。这次考古发现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本次展出的青铜鍑、青铜锸两件青铜器由榆树市育民乡三义村村民早年在自家挖菜窖时挖出,近期上交给当地文保部门。

青铜鍑(fù)
青铜鍑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或渔猎民族特有的器物。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典型青铜鍑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王家村和北京延庆西拨子村,时代为西周中晚期。随着欧亚草原地带的民族大迁徙,逐渐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包括中国的新疆、甘肃、内蒙古及东北等,以及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地区。
主要用途
炊具:青铜鍑是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炊具,可用于熬煮牛羊肉、烧水等,根据器物上的烟炱和内壁似脂肪类的垢物可推断其这一用途。
盛食器:除了烹饪食物,青铜鍑还可兼作盛食器,用于盛放食物。
祭祀礼器:在草原社会的结盟祭祀等社交礼仪、宗教活动中,青铜鍑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中国北方古代人民社会生活中的重器。

青铜锸(chā)
锸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期形态为木质或石质的铲状工具,主要用于挖掘、翻土。 进入青铜时代(如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锸,战国至秦汉时期,随着铁器普及,铁锸逐渐取代青铜锸,材质更坚韧。
早期锸广泛分布于中原农耕区,后随农业技术传播,成为古代农耕文明的代表性工具之一。青铜锸的功能围绕“挖掘”与“整治土地”展开,是古代农业和基建的核心工具。
主要用途
农业生产:主要用于开垦荒地、翻耕土壤、挖掘田垄或沟渠。
工程建设:在水利工程(如修堤、挖渠)、建筑施工(如夯土筑墙前的地基挖掘)、墓葬墓坑挖掘等场景中广泛使用,是古代“土木工程”的重要工具。
辅助用途:部分小型锸也可用于家庭层面的挖取杂物、清理坑穴等日常操作,功能类似现代的铁锹。
◆来源: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吉林日报、长春晚报融媒体记者 王强/摄
编辑:孙懿辞
初审:梁爽
复审:曹光宇
终审: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