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在萧山正式成立,“2025贺知章·文笔峰会”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为何称“文笔峰会”?在于“知章故里”萧山有座文笔峰,“文峰拱秀”曾为萧山旧时八景之一。文笔峰北麓,就是如今的知章村。而今的“文笔峰会”,激荡着深挖贺知章文化的时代回响。
独特的“乡愁美学”。现场,98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被聘任为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特聘专家。尽管因工作原因未莅临现场,这位萧山籍科学家传来视频,深情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并道:“这种感情、这样的流露,这是我们萧山人的一种骄傲,因为很少有乡愁能够体现成为文字,而且能够千千万万人一代一代地传颂。”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看来,这是独特的“乡愁美学”,“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萧山这片吴越形胜之地,孕育了贺知章这位‘清谈风流’的文学巨擘。”康震说。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可先提出,贺知章一生对于家乡、对于浙东都具有非常深的感情,这是他80余岁仍要回乡的原因。
“《回乡偶书》虽只是一首小诗,但它是中国古今乡愁文学的巅峰。我们应该认定,贺知章是中国历代乡愁文化的顶级代表;应该认定,‘儿童相见不相识’是最厉害的乡愁。”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黄亚洲说。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振振系统梳理了会稽萧山贺氏家族的辉煌历史。他指出,源自深厚家族积淀与文化自觉的乡土认同,是贺知章“乡愁美学”最坚实的底蕴。
同一条运河,同一个贺知章。文笔峰会开幕前,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了一场“文化名家行走浙东运河”活动,走进浙东运河萧山展示馆(江寺)、蜀山街道知章村、钱塘江诗词展示馆,实地探访与贺知章息息相关的文化地标。
行走运河,意义何在?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卢盛江给出了核心答案:“贺知章是浙东运河、浙东唐诗之路重要的人文坐标。”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作协诗歌专委会主任、上海语文学会会长林在勇推测,贺知章少小离家与晚年归乡均经由西兴古镇、钱塘江和京杭大运河,“他的精神永远留在这块土地上,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萧山不仅是贺知章故里,更是浙东运河的璀璨起点与浙东唐诗之路的关键源头,曾见证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舟扬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赵剑英评价道。
从某种角度看,贺知章的乡愁早就融进了浙东运河里。贺知章文化,也因为运河,滋润着沿线的每一座城市。“贺知章是共同的精神偶像。”文笔峰会现场,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达成这一共识。
林在勇以宁波人的身份动情追溯:“作为宁波月湖后人,深切感悟到贺知章对于甬上人文学脉之启承、明州城市精神之塑造的非凡意义。”
共同擘画“贺知章集”。的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贺知章。成立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就是要以开放思维,以文化共同体之力整合资源,共同构建“贺知章文化体系”。
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会长、萧山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韩梦龙表示,他期望以贺知章文化为纽带,以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成立为契机,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协同机制,通过对贺知章文化的深度挖掘、活化传承与资源共享,打造文化一体化繁荣的新时代图景。
康震教授建议,贺知章IP要与萧山文化特色、当代文化需求、学术圈以及浙江文旅战略紧密联系,由此,萧山的贺知章才会变成世界的贺知章。
据悉,杭州贺知章研究会成立后,今年将推进包括创排绍剧大戏《贺知章》、拍摄微短剧《柳影狂客》、举办“诗狂归来:贺知章文化展”、出版《贺知章集》、开发“折桂少年游”知章文化研学路线、组织浙江省油画院走进知章村写生创作活动、举办首届杭州乡村雅集贺知章主题诗歌创作活动等9大项目。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 陈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