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读书网
手机版
扫一扫手机浏览
当前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营养健康】“人饲料”替代不了三餐,长期食用隐患大

2025-08-18 15:41:00
浏览:0

“两勺粉就是一顿饭”“能饱腹4小时”……如今,社交平台上正兴起一股“人饲料”风潮,以极致的便捷性和猎奇的命名吸引着大众。在网购平台检索“人饲料”,可发现涵盖粉、粥、能量棒等各种形态的产品,月销量从数千件到数万件不等,某款“人粮”上线3天销量即突破2.4万份。“‘人饲料’代餐产品的爆红是市场逐利与健康焦虑催生的产物。”业内人士表示,要推动标准落地、企业责任归位及公众认知升级,让代餐回归至“科学辅助”的本源,避免其异化为透支健康的“伪解决方案”。

  据了解,正规的代餐应用已有二三十年历史,最初作为医疗辅助手段,为无法正常进食的患者或老人提供必需营养,后来应用于超重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近年来,国内代餐食品行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产品定位从“功能性辅助”升级为“日常营养管理”,衍生出“3分钟即食早餐”“控糖代餐粥”等细分品类。这些变化背后,是快节奏生活催生的“高效健康”焦虑——都市白领用代餐压缩用餐时间,减肥人群将其视为“瘦身捷径”。

  “人饲料”能完美替代三餐吗?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仔细研究了几款“人饲料”发现,其配料表包括大米粉、红豆粉、大豆分离蛋白、菠菜粉、浓缩牛奶蛋白粉、亚麻籽油微囊粉……单从营养成分来看,看似有“菜”有“肉”有“主食”,其实远达不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要求。

  首先,食物磨粉、高温处理和长期储存的过程会流失多种营养成分,多数产品脂肪含量普遍较低,蛋白质来源单一,且人们对这类高度合成加工食品的吸收率远低于天然食物。2022年一项针对我国市售代餐食品的调查显示,市场上超过50%的代餐产品未能达到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最低能量标准,某些“人饲料”为增强口感还添加了人工甜味剂、增稠剂。

  其次,“人饲料”等代餐产品还存在潜在健康风险。一项针对6770名20岁以上成年人、长达14年的跟踪调查显示,与很少喝代餐饮品的受访者相比,每天摄入者、每周摄入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52%、54%;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显示,代餐确实可以降低体脂、肝脏脂肪,但会导致心肌脂肪上升。

  朱毅强调,当前市场上流行的“人饲料”多属于普通食品范畴,部分可能标注为固体饮料,现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尚未对“代餐食品”明确定义、分类及具体规范。虽然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代餐食品》团体标准,但该标准属于行业推荐性标准,缺乏强制约束力。目前,市场上的相关产品仍存在虚标营养成分、营养素结构失衡,如蛋白质含量不足但碳水化合物过量、维生素和矿物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

  朱毅明确表示,代餐并非完全不可食用,但需科学食用以规避风险。单日最多替代一餐,优先选择早餐或午餐,晚餐需更丰富的营养;连续食用不超过7天,累计总周期不超过4周。未成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慢病患者,包括糖尿病、肾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严禁食用代餐产品。

  (施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