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晋中市中医院透析室的玻璃窗,落在麻阿姨微微颤抖的前臂上。透析机规律的嗡鸣里,55岁的她攥紧了床单——多年透析让血管布满硬结,传统穿刺像一场不知终点的煎熬。要改梅护士长俯下身,指尖抚过那些如老茧般的增生,忽然轻声说:“今天试试新方法,保管不疼。”
这一天,是2015年的一个普通上午,却成了无数透析患者疼痛记忆的转折点。要改梅不知道,她即将用25年护理生涯的积淀,在针尖与血管的毫米之间,凿出一条温柔的生命通道。

一、那道横在疼痛里的墙
麻阿姨的前臂像幅斑驳的地图,布满传统穿刺留下的“伤痕”——硬结隆起,血管瘤样扩张。每次透析前,她总要反复摩挲手臂,“护士长,今天还有地方能扎吗?”这句话像根细针,扎在要改梅心上。
彼时,血透患者普遍面临“穿刺困境”:长期治疗导致血管条件恶化,传统穿刺失败率居高不下,疼痛与恐惧成了患者每周三次透析的“必修课”。要改梅见过太多患者因恐惧穿刺逃避治疗,见过穿刺失败后渗血的纱布,更见过血管闭塞时家属绝望的眼神。“必须找到更好的办法。”她对着科室的病例本,在扉页写下这句话。
二、千次练习磨出的“指尖记忆”
转机藏在一本泛黄的外文期刊里。“扣眼穿刺”——这个陌生的术语让要改梅彻夜难眠:通过在同一位置重复穿刺形成固定“隧道”,既能减少痛苦,又能保护血管。可操作要求之高,让不少同行望而却步:角度偏差1度、深度相差1毫米,都可能导致隧道撕裂或感染。
接下来的日子,透析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要改梅把模拟血管模型带回家,从进针角度到力度把控,一遍遍练习。针尖刺破模拟皮肤的声音,成了她枕边最熟悉的韵律。她去北京、上海的知名医院进修,把专家的操作视频放慢10倍研究,笔记本上画满了穿刺角度示意图,密密麻麻的批注里,“疼”与“不疼”被圈了又圈。
第一次给麻阿姨做钝针穿刺时,整个透析室静得能听见呼吸。要改梅的手稳如磐石,针尖沿着之前锐针形成的隧道滑入——鲜红的血液平稳流入透析管的瞬间,麻阿姨忽然笑了:“这比蚊子叮还轻!”
消息像长了翅膀。66岁的胡大娘辗转找来时,血管已闭塞大半。穿刺前,她攥着要改梅的衣角直发抖:“我怕……”当钝针顺利进入的那一刻,老人眼里的光慢慢亮了。后来,她塞来一张皱巴巴的信纸,歪歪扭扭的字迹里藏着滚烫的温度:“您的手真暖,我觉得这病有盼头了。”信末那个红笔画的笑脸,至今夹在要改梅的工作手册里。
三、让温柔的技术流动起来

“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要改梅深知,只有让更多护士掌握这项技术,才能惠及更多患者。她把自己的笔记整理成《扣眼穿刺操作指南》,在科室开展“一对一”带教。年轻护士们记得,护士长总说:“穿刺时多等一秒,感受针尖的阻力,患者就少一分疼。”
科室建立起“扣眼穿刺档案”,每个患者的进针角度、深度都被详细记录。后来,她们又创新推出“无损伤穿刺理念”,定期质控,让并发症发生率降到了0.3%以下。这项技术很快在山西推广开来,要改梅带着团队下基层授课,把“指尖上的精准”教给更多同行。有乡镇护士握着她的手说:“原来穿刺可以这么温柔。”
四、25年的坚守里,藏着对生命的敬畏
如今,晋中市中医院透析室的扣眼穿刺技术已惠及上千患者。那些前臂上微不可见的“隧道”,成了生命延续的秘密通道。要改梅的白大褂口袋里,总装着一张小卡片,上面印着她常说的话:“护理不是简单的操作,是把心放进针尖里。”
25年过去,透析室的机器换了几代,要改梅鬓角也添了白发。但每天清晨,她依然会第一个来到科室,检查穿刺针的锋利度,看看患者的血管状况。晨光里,她俯身穿刺的身影,与墙上“敬佑生命”的标语重叠在一起。
针尖划过皮肤的瞬间,温柔而坚定。这是技术的力量,更是医者仁心最生动的模样——在毫米之间苛求精准,于细节之处照见初心。